偏頭痛常見因為神經系統紊亂所引起的。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名理事黃中瑀在一場講座中表示,偏頭痛常見誘發因素包括情緒;睡眠不足;內分泌如經期期間;還有服用擴張血管的藥物也可能誘發。中醫認為,尤其與外感風邪有明顯關聯性。

 

中醫師黃中瑀表示,偏頭痛如果是原發性神經血管性頭痛;特點為原發性、中或重度、跳痛或搏動性。一側或雙側頭痛,可自行緩解,以及會反覆發作,發作間歇無頭痛及陽性體症。有家族遺傳史。此外,如果為原發性血管疾病,通常先兆期是由於顱內血管收縮(造成短暫性腦缺血)引起,頭痛期由於顱外血管擴張(牽引了血管壁上的神經纖維末梢的傷害性感受器)引起。

 

症狀表現上,通常頭痛開始時位於一側顳部、額顳部、眶上或眶後、偶爾也可能開始於頂部或枕部,並可逐漸擴展到整個頭部或雙側,甚至頸部。或者也可能開始就雙側者。開始時呈現鈍痛,逐漸增強,呈搏動性、跳痛。伴有噁心、嘔吐、畏光、畏聲或畏嗅。活動可能加重頭痛。還有些先兆症狀,則可能表現為視覺症狀、偏側麻木、輕偏癱及言語障礙。

 

醫師指出,誘發原因包括情緒(緊張、抑鬱、焦慮等)是極其重要的促發因素。還有,過分疲勞、睡眠不足、饑餓、煙、酒。以及女性月經期因為內分泌變化所影響,還有藥物因素,如擴張血管藥物所誘發。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腦為清靈之府」;「風為百病之長」。因此,偏頭痛與外感風邪密切相關。

 

中醫治療偏頭痛可分實證、虛證。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名理事黃中瑀在一場講座中表示,中醫辨證治療偏頭痛,主要可分為包括實證的風寒外襲;肝陽上亢、肝火上炎;及肝氣鬱結類型。以及虛證的包含血瘀;血虛;氣虛症候。

 

中醫師黃中瑀表示,中醫辨證用藥部分,針對偏頭痛屬於「風寒外襲型」者,症狀為頭頂痛、後枕痛,頭痛牽引後背;可配合袪風用藥。肝陽上亢、肝火上炎型者,症狀可見包括頭痛欲裂,心煩失眠,面紅目赤,易怒,口苦而乾,應配合降肝火用藥。而「肝氣鬱結型,可見症狀為情志不暢、頭痛遊走不定,婦女經期頭痛加劇,應配合解肝鬱用藥,如柴胡入方調養。

 

黃醫師表示,還有,虛證包括「血虛頭痛」者,症狀為頭痛隱隱,頭暈乏力,面色偏黃,應配合補血、補虛調養。以及「血瘀頭痛」者可見頭痛如針刺痛,痛有定點,可配合改善血瘀用藥。另外,針對「氣虛頭痛」者,症狀頭痛隱隱發作、發作時喜按喜壓、勞累過度則疼痛程度加重、過了中午疼痛加劇。

 

黃中瑀表示,偏頭痛可配合穴道按摩方式預防、保健,改善偏頭痛影響日常生活。取穴包括太陽穴、風池穴、完骨穴、率谷穴及合谷穴。

 

風池穴位置在後腦勺下方頸窩的兩側,由頸窩往外約兩個拇指的左右。完骨穴位置在觸摸耳垂後方有一突出小骨小骨的後方可摸到一凹陷處。而率谷穴屬足少陽膽經,位置在耳尖直上,入髮際1寸半處。以及合谷穴在手部虎口處。

 

黃醫師表示,有偏頭痛問題者平常少吃西瓜、香瓜、哈密瓜、葡萄柚、白蘿蔔等生冷蔬果,紅酒、起司、乳酪、巧克力等食物會使偏頭痛發作,最好不要吃太多。

 新聞來源:台灣新生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俏l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